Popular science work
英國《自然》雜志20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首次描述了小型尼安德特人社群的親緣關系和社會組織。這些發現基于對亞洲兩個洞穴中發現的13個尼安德特人個體古DNA的分析,為尼安德特人的社會組織提供了新的見解。這是迄今對尼安德特人已知最大的遺傳學研究。
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長期致力于尼安德特人等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研究的瑞典科學家斯萬特·帕博,讓“尼人”再次走入公眾視野。尼安德特人在大約43萬年至4萬年前生活在亞歐大陸西部,是現代人的近親。
尼安德特人由于迄今未明的原因從地球上滅絕了,但他們的基因永遠活在了人類的基因中。從總計18名尼安德特人個體中提取的細胞核DNA形成的遺傳數據(來自多個研究的報告),已經提供了對這一人群的廣泛回顧,但人們對其社會組織所知甚少。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科學家們此次獲得并分析了11個來自“查吉爾斯卡亞”洞穴和2個來自“奧克拉德尼科夫”洞穴(皆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阿爾泰山脈)的尼安德特人個體遺傳數據。團隊發現,一些來自“查吉爾斯卡亞”的個體是近親,包括一名父親和他十幾歲的女兒,以及兩名二級親屬。這些結果表明,至少他們當中有部分人生活在同一時期。
團隊還發現,這些個體中的Y染色體(在父系中傳遞)遺傳多樣性遠低于線粒體DNA(在母系中傳遞),這說明女性比男性更可能遷移。他們提出,這些發現最好的解釋是一個小規模的社群(約20名個體),其中60%或以上的女性來自其他群體,加入其伴侶的家庭,而男性則留在原社群。研究人員提醒說,由于樣本量較小,或不能代表整個尼安德特人種群的社會生活。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