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25年廣東省文化科技衛生
“三下鄉”主場活動在江門開平正式啟動
繼第六屆江門科普嘉年華
暨2024年全國科普日江門主場活動后
我院再次受邀來到江門開平
以走近AI科普展的形式
為當地群眾帶來了一場豐富多彩的科普盛宴
獲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媒體報道
1. 掌紋識別
本次活動展出的掌靜脈識別系統由我院康文雄教授團隊自主研發,利用特定波長的紅外光使靜脈血管顯形后,通過紅外相機捕捉血管網絡,形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掌紋靜脈圖并提取特征值與數據庫比對。據團隊成員、志愿者黃俊欽、林浩衡介紹,該裝置屬于活體識別,只有血液流動時才可識別成功,同時又屬于非接觸式識別,無需接觸裝置即可快速完成識別,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及便利性。
2. 智能車展
“這車能飛起來嗎”“這是你們自己做的嗎”“這車怎樣自己跑呢”......現場,市民、學生們紛紛對展出的智能車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校智能車隊隊員、志愿者吳承浩一一解答,這臺負壓攝像頭智能車利用攝像頭巡線移動、通過兩側風扇提供負壓力增強轉彎能力,全車軟硬件均由智能車隊隊員自主設計,曾在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榮獲全國第七名的佳績。
3.腦機頭環
活動一開始,體驗腦機頭環的展位便排起了長隊,市民、學生們爭相體驗這一“黑科技”產品。該頭環由我院李遠清教授團隊自主研發,利用傳感器檢測用戶前額腦電信號,經算法智能分析用戶當前專注度,通過軟件端的聲音、畫面、專注度得分輔助用戶提升專注力。前來體驗的開平市民、學生直呼“神奇!”“專注度上升讓我看到更多畫面細節”“高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
據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是由中央宣傳部等十部委于1997年聯合創辦的一項全國性活動。廣東省科協聯合省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每年在全省組織開展系列活動,組織文化、科技、衛生專家投身基層一線。全省去年共開展“三下鄉”活動1300多場次,超1萬名文化科技衛生工作者參與其中,受惠群眾超1000萬人次。接下來,廣東將進一步創新豐富“三下鄉”活動,推動“三下鄉”向“常下鄉”“常在鄉”轉變。
本次活動得到了
CAA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分會
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
“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博士生第二黨支部的
大力支持
未來,我院也將聚焦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繼續挖掘科創成果
引導學院師生投身鄉村實踐
以更深入的科普力度
更豐富的服務領域
更創新的活動形式
為“三下鄉”向“常下鄉”“常在鄉”的轉變
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