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科協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保持和增強科協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有效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堅持“聚焦靶心、守正創新、深化改革、開放協同”,著力強化思想政治引領,著力激發科技工作者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著力做實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工作,著力深化系統改革,打造有溫度、可信賴的新時代科技工作者之家,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作貢獻。
一、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1.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工作和群團工作重要論述的體系化研究、學理化闡釋和大眾化解讀,推出一批重要理論研究成果和宣傳產品。持續更新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學習讀本。
2.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國科協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實施方案。實施中國科協黨校科技人才領航計劃。依托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地方宣講團、特色宣講團、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聯盟等,面向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開展宣傳宣講。組織開展“用科普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主題活動。
3.實施科學家精神弘揚工程。辦好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論壇。加強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陣地建設,發起成立中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聯合體。實施中國科學家故事精品力作采編工程,開展“對話科學家”主題活動,建設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擴大“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參與面覆蓋面影響力。啟動中華文明科學文化探源工程。組織“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模范典型學習宣傳活動。開展“科學家故事走進中小學”試點。
4.涵養優良學風。加強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辦好宣傳報告會等主題活動和“頂流來了”等融媒體節目。實施學風傳承行動,支持在高校院所建立學風涵養工作室。發揮“風啟學林”社區平臺作用,支持院士專家、大中小學生開展科學家故事的研究、創作、傳播。推動成立中國科技倫理學會,組織“科技倫理前沿談”全國征文大賽,舉辦科技倫理高峰論壇。
5.推動科技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完善科技志愿服務組織體系,設立專項引導全國學會等社會組織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完善支撐保障制度,制定實施科技志愿服務標準,探索推出星級科技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推廣基層“三長”、老科技工作者、女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志愿服務的模式路徑。組織推選科技志愿服務先進典型。
二、筑牢科技人才托舉平臺,服務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
6.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人才工作領導機制,指導各級科協和學會組織建立人才工作領導機構,完善各級科協和學會黨組織定期聽取人才工作匯報機制,建立健全科協系統重大任務、重點項目、重要活動聚焦服務人才的牽引機制。開展區域人才發展環境監測評價。創新科學技術與人文社科兩支隊伍交流模式,舉辦科學與藝術高端論壇。
7.加大科技人才的表彰獎勵舉薦力度。配合做好國家級工程師表彰獎勵。開展2023年度院士舉薦。做好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第十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等的評選表彰。優化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機制,面向科技領軍企業工程師群體探索實施托舉工程。加強中國工程師聯合體建設,完善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推動工程師專業能力國際互認。指導支持全國學會、地方科協開展科技人才表彰獎勵活動。
8.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指導支持各省推廣工作模式,開展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工作。依托科技館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平臺加強科學教育,組織開展科技教師及科技輔導員培訓和專業水平認證工作。組織好第3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基礎學科奧林匹克競賽。舉辦第9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全國青少年科學節等活動。
三、深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服務高質量發展
9.前瞻研判科技發展方向。完善問題難題前瞻研判工作體系,組織遴選發布年度前沿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啟動學科發展引領工程,組織開展22項學科發展和學科史研究、13項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
10.打造高端學術交流平臺。辦好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舉辦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等主場國際會議和活動。舉辦中國科技青年論壇、中國科技會堂論壇,聯合地方政府舉辦產業創新論壇等活動。搭建高層次專家研討會、青年科學家沙龍等精品化小型高端交流示范平臺。發布《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3)》。
11.深化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遴選推介重大成果,開展論文雙語傳播。支持辦刊機構依托國內自主平臺數字出版。完善高質量期刊分級目錄。實施全國學會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計劃。擴容臨床、中醫藥和科研儀器案例庫,拓展評價應用試點。舉辦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等活動。
12.持續推進一流學會建設。做實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專項,開展全國學會綜合評估,強化學會重點事項監管。推進學會辦事機構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制定學會負責人任職管理辦法,推動學會分支機構規范發展。支持學會開展團體標準研制、科技評估等工作。迭代升級全國學會理事長沙龍和秘書長沙龍,舉辦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開展全球科技社團跟蹤研究。
13.做強“科創中國”品牌。啟動第二輪試點建設,探索省級全域試點,有序銜接“創新驅動示范市”創建。推動地方政府設立“科創中國”建設引導專項,把“科創中國”建設任務納入年度重點工作。開展院士專家地方行活動。支持新建一批科技服務團,引導成立一批技術轉移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啟動“科創中國”金融伙伴計劃,培育技術經理人專業化服務隊伍,壯大專兼職聯絡員隊伍。遴選發布“科創中國”系列榜單,實施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專項,吸納1萬家以上企業入駐。舉辦中國創新方法大賽。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組建產業顧問組提供精準科技服務,深化定點幫扶和援疆援藏工作,推廣科技小院模式。探索開展博士創新站建設試點。辦好海外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創業訓練營等活動,推動國際技術交易聯盟建設和海歸創業聯合體建設,新增一批海智計劃基地,有序擴大海外合作機構數量,加強特聘專家隊伍建設,服務我國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
四、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14.深入推進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加強協同聯動,完善綱要工作機制。實施重點人群科普專項行動,持續推進“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助力“雙減”等工作,做強全國科普日等群眾性示范科普活動,繼續辦好“天宮課堂”、送科技下基層、科技教育鄉村行、“智惠行動·百會百縣鄉村行”、“智愛媽媽”等活動。推進科學素質和數字素養與技能監測評估。實施學會科普專項。加強典型示范,支持地方科協開展全域科普、科普中心建設等工作。推動各地提升“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效能,開展科普服務高素質農民培育行動。
15.構建“科普中國”生態。強化科普社會動員機制,加強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建設,推動設立社會化科普獎項,辦好中國科幻大會,支持地方科協開展科學文化場館融合發展、公共場館科普化、科普集團建設等工作。探索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推動大科學裝置、重大科技工程科普開發開放。優化基層科普組織動員機制,提升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縣效能。推動“科普中國”平臺建設,賦能兩翼共建共享科普資源。加強科普政策和重大科普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加強科普標準化建設。辦好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推進科學素質國際組織建設,深化“一帶一路”科普交流合作。
16.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組織科技工作者面向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和傳播。強化應急科普工作機制,組織開展主題宣教活動。完善政治性、科學性審核機制,提升科普辟謠平臺傳播力和影響力。啟動科普人才托舉工程,深化科普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開展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科普專業職稱評審。鞏固提升城鄉社區科普工作水平。
17.深化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提升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公眾及組織動員能力。構建科技館評估體系,推進科技館標準化建設和定級評估,推動卓越科技館培育。出臺科技館免費開放資金管理辦法。加強流動科普設施考核評價。開展“奮進科普新征程”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推進“中小科技館共建行動”,深化“智慧科技館2.0”建設。
五、做精“智匯中國”,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
18.強化科技戰略咨詢。聚焦黨中央關注重大問題開展系列調研,加快建設國家高端科技智庫,形成高質量研究報告和咨詢建議。組織開展科技戰略、政策、人才立法咨詢。依托全國學會建設決策咨詢專家團隊,依托地方科協建設區域智庫基地。提升《科技工作者建議》《科技界情況》等內參的質量,打造“智匯雙月談”、中國科技政策論壇、地方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等平臺。
19.實施智庫合作伙伴計劃。深化與高校、院所、科技企業、社會組織等單位的戰略合作,打造中國科技智庫論壇。依托各類智庫基地,加強與國際科技智庫的對口交流合作,構建網絡化的智庫合作體系。實施科技智庫青年人才計劃。
20.建設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體系。落實《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動員“一體兩翼”組織開展系列調研。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快速調查響應機制,建設中國科協區域聯合調查基地,推進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體系和“科情在線”平臺聯動,年內線上線下覆蓋1000萬科技工作者。
21.加快推進“智匯中國”平臺建設。建成“智匯中國”官網。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咨詢實驗室分析平臺。建設機構庫、成果庫、專家庫、特色數據庫,面向全國學會、地方科協等單位,遴選試點參與平臺建設。完善科協系統統計制度,探索建立重點工作專報和快報機制。
六、深化民間科技人文交流,促進開放信任合作
22.搭建高端國際交流平臺。舉辦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等國際會議。搭建面向重點國別的高層科學家對話平臺。深化“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實施“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創新伙伴計劃,探索建立海外建設工程科技志愿服務機制。持續推進在我國境內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國際組織競選和任職,辦好國際組織任職及后備人員培訓班。對接聯合國重要會議及工作機制平臺。加強國際科技傳播能力建設。
23.增進與港澳臺科技界聯系。支持港澳臺科技工作者加入全國學會,舉辦港澳臺科技人才國情研修、當代杰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等各類活動,搭建大灣區工程師論壇、海峽科技專家論壇、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等交流平臺。
七、推進改革向縱深拓展向基層延伸,建好新時代科技工作者之家
24.深化科協組織數字化轉型。建設全國學會網上辦事大廳。支撐學會、企業科協、高校科協等建設網上會員之家,建設辦公自動化、智慧黨建等一批便利化通用工具和實用化業務場景。完成科協系統組織和人才信息“一庫集成”。推動科協各項業務在統一平臺組件化集成,年內實現審批、備案、評選等網上辦理事項“一網通辦”比例超過80%。
25.推出一批關鍵領域改革舉措。優化學會布局,鼓勵地方科協在前沿新興交叉領域發起成立新學會。研究編制科技期刊開放獲取指導意見和版權許可規范。支持省級科協聯合相關部門出臺配套政策,帶動區域期刊高質量發展。推進高端科技智庫試點建設,完善支撐智庫體系的制度機制。深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改革,強化科技競賽治理。
26.支持地方科協和全國學會改革創新。探索黨建帶群建工作模式,推動地方科協黨組建設,健全組織建設協同工作機制和制度規范體系。加強對地方科協換屆工作的聯系指導。指導地方科協和基層組織探索建設新時代科技工作者之家。支持學會建設分類分級會員管理服務體系,打造會員發展服務示范學會。鼓勵有條件的全國學會獨立或聯合設立現代出版企業。
27.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健全中國科協團體會員制度,有序發展一批企業科協、高校科協等加入中國科協或地方科協。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企業科協工作的意見,推進企業科協組織擴面和工作提質。推進高校院所科協組織建設,探索面向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以及醫療衛生和基礎教育機構等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推進城鄉社區科協基層組織建設,全面振興農技協組織。面向“兩新”組織,擴大科協組織覆蓋。研究出臺新時期深化“三長”工作的指導意見。組織開展“尋找最美基層科協主席”活動。
八、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28.全面加強科協系統黨的建設。牢固樹立政治機關意識,提升機關黨建質量,鍛造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健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制度。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輿情監測研判機制,提高預警研判和應急處突能力,打造網絡宣傳隊伍,實施網絡科普生態專項治理行動。加強反邪教協會組織和陣地建設。
29.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強化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與紀檢監察機構同題共答、同向發力,自覺接受監督,加強會商溝通。持續深化中央巡視后續整改,加強巡視審計財務監督融合,加強機關紀委建設,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的引領保障作用。
30.推動理順學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堅持黨建強會,強化學會黨組織政治責任,壓實秘書處黨組織、理事會黨委的黨建主責。強化章程政治審查和負責人政治把關,推動新成立學會及學會年檢、評估、換屆、屆中調整等與黨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強化科協與學會辦事機構支撐單位、所在行業領域主管部門等協同監管,加強對無辦事機構支撐單位學會的日常監管,建立健全問責、容錯和退出機制。指導省級科協對業務主管學會全面摸底、科學分類、試點推進。開展試點工作專項調研和督導評估。依托“智慧科協2.0”平臺,加快學會黨建數字化轉型。
31.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健全以德為先、任人唯賢、人事相宜的科協干部選拔任用體系,按照好干部標準,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完善科協干部素質培養體系,聚焦主責主業加強干部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和專業訓練。推進全國學會專職工作人員專業水平評價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