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科協學會學術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聚焦靶心強引領、爭創一流抓質量、賦能基層樹典型、開放協同求突破,守正創新、穩中求進,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高質量發展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調整優化學會布局
把握科技創新戰略機遇,以系統觀念謀劃學會建設,深化學會改革,推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構建一流學會發展新格局。
1.強化思想政治引領。以迎接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為主線,通過調研宣講、聯學聯建等方式,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入行。深化“黨建強會計劃”,落實學會理事會黨委職責清單,健全學會黨委、辦事機構黨組織、分支機構黨小組三層組織體系和黨建工作機制。舉辦“建設一流期刊 獻禮黨的二十大”云展覽、中國卓越科技期刊最美封面評選等主題活動,講好新時代我國標志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積極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推動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吸納優秀青年人才、基層一線人才加入學會,提升學會凝聚力、向心力。
2.優化學會學科布局。加強部際協同,推動優先支持科技類社團成立和發展的政策出臺。支持頂尖科學家牽頭組織,推動在碳達峰碳中和、新能源、生命健康、信息安全、科技倫理等前沿新興交叉領域成立新學會。支持學會做強分支機構,遴選一批組織規范、運行有序、引領顯著、實力強勁的學會分支機構作為新學會后備力量。梳理全國科技社團學科行業分布,吸納有優勢、有實力、有意愿的科技社團加入中國科協團體會員。推動學會聯合體組織重構和業務流程再造,打造重要業務品牌。
3.大力推進一流學會建設。實施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專項,進一步提升學會的組織凝聚力、學術引領力、社會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完善全國學會綜合評估體系,建立學會基礎數據實時跟蹤分析機制,優化學會創新發展系列特色專項排行榜。對標世界一流,堅持問題導向,對學會“精準畫像”,做實“一會一案”,打造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和特色創新學會集群。
4.加強學會發展示范導向。支持學會開展科技評估、科技獎勵和標準研制等,提升科技公共服務能力。修訂《全國學會組織通則》《全國學會分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加強學會制度監管和聯系服務。研究制定《全國學會負責人人選條件及履職盡責監督辦法》,發揮好學會理事長沙龍、秘書長沙龍作用,提升學會負責人引領學會發展能力。持續加強專業化、職業化學會干部隊伍建設。
5.推動學會深度參與國際科技治理。推動學會吸納外籍科技工作者政策落實,支持學會發展外籍和港澳臺會員,吸納一批知華友華外籍科學家和港澳臺科技工作者到學會任職。舉辦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深化學會與國際、國別組織實質化合作。開展跟蹤調查與政策研究,持續發布全球科技社團影響力排行榜,形成全球科技社團名錄及發展藍皮書。
二、做大一流科技期刊矩陣
面向建設世界創新高地,堅持質量第一,穩中求進,成熟一個,保持一個,不斷擴大一流期刊建設成效,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
6.持續打造高品質科技期刊。深入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引導期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科技前沿熱點組約不少于200期??瘜冢鰪妼W術引領力。協同媒體宣傳卓越期刊重大成果,制作不少于50期學術前沿快報、期刊掠影,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擴增20個高起點新刊名額,加快英文期刊布局。實施學會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計劃,遴選不少于50種精品期刊重點培育,支持學會強化期刊建設。發布《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學術出版道德公約》,加強學風建設,規范出版管理。
7.推進自主評價體系建設。推進高質量期刊分級目錄編制工作,完善同質等效評價標準,實現分級目錄學科覆蓋面不少于40個。廣泛吸納國內外科學家參與,優化統計源期刊和世界引文庫,發布2022版期刊影響力指數。依托臨床醫學、實驗儀器等領域全國學會,推廣案例成果數據庫,爭取年度新增入庫案例超過1萬篇,下載量達到百萬次,擴大基層認可使用范圍。
8.構建開放協同辦刊機制。舉辦第五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第十七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中國科協主編(社長)沙龍等高端對話活動,深入研討學術出版熱點問題,發布《中國開放獲取白皮書》《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2)》。增進與國際出版機構、學協會組織務實合作,共同開展辦刊人才培訓、學術成果傳播,推動不少于50種期刊進入國際主流數據庫。實施中國學者國際期刊任職計劃,面向全球選聘頂尖科學家擔任我國一流期刊主編或編委,推薦優秀科學家擔任國際頂尖期刊編委、審稿人。擇優參與2-3個國際科技出版領域重大會議、展覽,展示國內科技期刊良好形象。
9.推動科技資源匯聚利用。加快卓越計劃集群試點擴容提質,建設自主出版平臺,實現編輯出版流程數字化重構,吸引外部期刊加盟,提升知識服務能力。建設科學數據倉儲和應用服務平臺,試點推動不少于100種期刊建立數據政策,組建期刊數據庫聯盟,探索論文關聯數據匯交共享。加快卓越計劃數字平臺功能貫通,面向不少于500種國內期刊提供公共服務,推動期刊出版數字升級,探索平臺資源開放獲取路徑。
三、強化學術引領能力
聚焦基礎前沿、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發展等領域,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有效交流形式,促進學術與智庫、科普有效互動,不斷提高學術交流質量和國際化水平。
10.創新重大科技問題難題前瞻研判機制。聯合國內外科技組織,持續研判發布10個重大前沿科學問題、10個工程技術難題、10個產業技術問題。引導推動全國學會完善重大問題難題前瞻研判和凝練機制,完善學術、智庫、科普、人才協同聯動的成果應用模式,繼續編寫出版《面向未來的科技》科普圖書,形成引領科技創新、推動集智攻關、深化全球科技交流合作的工作品牌。聯合國際科技組織和知名期刊,繼續發布“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引導全球科學家加強信任合作,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11.開展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和學科發展系列研究。組織動員全國學會,圍繞重點產業開展12項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堅持龍頭企業主導,領軍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相關力量參與,推動學術資源向企業等科技創新主體匯聚,探索推動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的有效方案。圍繞基礎、重點、前沿、交叉等學科方向開展20項學科發展研究,總結學科發展規律,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為引領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12.打造高端國際化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平臺。舉辦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聯合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舉辦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等系列高端品牌會議,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舉辦20期高層次專家研討活動,提供高質量政策建議。持續支持地方科協與全國學會舉辦高端品牌學術活動,編印《重要學術會議指南》,開展學術會議分級目錄試點、學術會議規范建設、學術會議資源匯聚等工作。優化青年人才托舉工作,開展25期青年科學家沙龍活動。
四、促進“科創中國”支撐“雙創”提質增效
突出科協組織的人才優勢、大眾特色,推動“科創中國”從創品牌向求實效、從搭平臺向植內涵、從擴面向提質、從提供場景向營造生態轉變,以高效動員響應機制激發創新創業積極性。
13.依托數字平臺持續匯聚“雙創”資源。強化“科創中國”國家公共技術服務與交易平臺功能,繼續做好“雙創”活動周線上支撐,籌辦2022全國“雙創”活動周。發揮全國學會柔性人才、成果網絡優勢,推動科技服務團資源、服務和成效向數字平臺匯聚,年內對接服務試點城市50%以上雙創示范基地。圍繞產業前沿熱點領域舉辦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推動“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及成果轉化獎”轉型,舉薦積極參與“科創中國”、致力于成果轉化應用的青年人才。與澳門政府合作主辦2022年中國科技峰會。
14.提升全國學會服務試點城市(園區)實效。根據試點城市產業需求精準畫像,明確重點服務的主導產業,調整優化科技服務團類型結構、學科結構,擇優穩定支持,力爭全年組建服務團200支以上。開展科技服務團考核評估,動態調整試點城市層次布局。推廣“科創中國”典型模式,推動建設一批聯合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等落地載體。面向試點城市開展國際資源、科技投融資、中小企業技術合作三類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支持西藏那曲開展環境宜居科技系列服務。
15.充實高水平創業就業服務內容。增設“科創中國”數字平臺創業就業服務功能,統計和研究“科創中國”支撐創業就業相關情況,促進科技創業帶動就業。研究制定平臺合作站點建設標準與資源聯結規范,分級、分類建設100個以上合作站點。統籌高質量線下服務和智能化線上服務,全年提供5000次以上技術供需對接服務。支持平臺加速實現專業化運營,與地方聯合開展“科創中國”產學融合會議等品牌活動。充實“科創中國”聯合體組織體系,策劃組建海外創新創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子聯合體。聯合流量平臺以短視頻等形式推介榜單成果,開展技術成果對接落地服務。
16.帶動企業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服務。推動科技領軍企業等成立科協組織,融入“科創中國”平臺服務網絡,實現試點城市所轄園區企業科協組織全覆蓋。依托平臺為企業“揭榜掛帥”“張榜招賢”提供對接服務,打通中小企業創新資源對接通道。引導全國學會設立服務企業創新分支機構,鼓勵與企業聯合開展學術活動。舉辦中國創新方法大賽,擴大企業云課堂服務效能,開展企業“創新達人”遴選宣講活動。吸納1000名以上企業科技人才參與產業需求挖掘、技術推介等各項科技服務活動,培育企業技術經理人和卓越工程師。編撰雙碳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叢書導論。
來源:中國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