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更好服務于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是新發展階段科普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十三五”時期,各級科協和學會組織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切實履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牽頭職責,會同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協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的各項目標任務,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科普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科技傳播能力大幅提高,現代科技館體系穩步發展,惠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蓬勃開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普社會化發展開創新局面,科普國際交流取得新突破,為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為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對標新發展階段的使命要求,科普工作還存在一定差距,科學精神弘揚不夠,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和能力有待提高,科普有效供給不足,基層基礎仍顯薄弱,科普標準和評價體系亟需完善,科普開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十四五”時期,面向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要求科普始終圍繞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從知識普及向素質提升轉變,彰顯科普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價值,促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履行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職責,立足新發展階段,樹立大科普理念,推動科普工作與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堅持以《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為主線,以“科普中國”品牌為引領,以搭建各類科普服務平臺為重點,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動力,以構建科普工作與組織建設融通貫通機制為突破,以科普隊伍和陣地建設為支撐,構建品牌、平臺、改革、機制、隊伍、陣地六位一體的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厚植公民科學素質基礎。
(二)原則
——聚焦主責主業。強化對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家精神,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踐行科技為民服務,促進科學文化建設。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強化價值引領,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于科普工作全鏈條,突出精準性、通俗性、融合性,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創新提升,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科普工作,全面提高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以高質量的科普供給服務高質量發展。
——服務基層發展。強化賦能基層導向,推動科普資源下沉和重心下移,充分發揮科協系統“一體兩翼”優勢,推動基層科普與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旅游等融合發展,服務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
——擴大開放合作。堅持開放包容,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科普對外交流與合作,增進開放互信,服務可持續發展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目標
到2025年,“科普中國”品牌影響力、組織動員力和基層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優質科普內容供給和智慧化傳播水平進一步提高,建立起規范化發展的科普標準和評價體系,科普社會化協同機制不斷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服務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服務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能力顯著增強,以人民為中心,普惠共享、規范發展的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為實現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的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三、重點工程
1. 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科普中國”品牌引領力。按照“品牌引領、內容為王、共建共享、培育生態”的理念,統籌推進內容庫、專家庫、團隊庫和品牌矩陣、渠道矩陣、活動矩陣建設。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廣泛集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建共享科普中國品牌,協同建設科普中國生態圈。
——強化優質科普內容供給能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建立關鍵詞庫、案例庫,推動建立科普內容的政治性和科學性審核把關機制。實施科普中國創作出版扶持計劃,聚攏科技工作者和優質科普團隊,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創新科普內容表達方式,加強科技前沿、食品安全、醫療健康、防災減災、綠色環保、氣候變化與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的科普精品內容產出。聚焦社會熱點和公眾需求,聯合主流新聞媒體、有關應急管理機構等,及時進行科普解讀。
——建設完善科普中國傳播矩陣。立足科普中國信息化平臺,打造優質科普內容匯聚和分發樞紐,逐步加強信息匯聚、數據分析、應用服務和決策參考,提升專業化科普服務水平。通過欄目共建、內容共享、團隊入駐等方式,強化與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的深度合作,拓展傳播領域,為科技工作者搭建科普服務和展示平臺。加強科普中國新媒體建設,提升用戶活躍度和在各大網絡媒體的傳播力。完善科學辟謠機制,通過聯合發榜、活動、宣傳等方式形成有社會影響力的辟謠矩陣。
——強化科普中國落地應用。辦好“典贊·科普中國”年度活動,宣傳展示年度科普人物和科普作品。創新科普中國精準化服務模式,建好用好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加強科普中國內容資源對重點人群和重點地區的精準推送。支持全國學會、地方科協以及相關社會機構開展科普中國品牌宣介活動,鼓勵各地用好科普中國內容資源,開展全國學會和省級科協的科普信息化評價工作。
專欄1:實施科普中國平臺建設項目。圍繞資源薈萃、渠道矩陣、品牌建設、運營保障等四大方面,提升科普中國信息化平臺內容品質和服務水平,強化科普人才培育和科普團隊扶持,完善科普中國傳播矩陣,建立完善科普中國運營保障機制,提升科普中國品牌影響力。
2. 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深化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館科普服務資源、隊伍、平臺等優勢,依托實體科技館,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協同發展,提升展覽體驗服務質量,組織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臺,打造支撐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的核心陣地。
——提高科技館建設服務水平。推動修訂發布《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推動科技館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科技館年報制度,做好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推動全國科技館優化布局,均衡發展,實施卓越科技館培育計劃和中小科技館能力提升計劃,到2025年,推動每個地級市建有1座科技館,鼓勵有條件的縣級區域因地制宜建設科技館,鼓勵專題特色科技館建設。加強全國科技館聯動共享,搭建全國科技館主題巡展共建共享平臺,建立流動科普資源庫,建設科普大篷車區域資源共享中心,持續提升農村中學科技館覆蓋率和利用率,推進科技館影視資源共享。發揮中國數字科技館的樞紐作用,加強科技館體系信息化建設,實現智慧連接。推動成立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構建科技文化跨界平臺。
——深入開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制定出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認定標準和管理辦法,到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達到2000個。加強示范推廣和交流培訓,提升基地科普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區域和行業科普教育基地聯盟,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各行業和領域建立科普教育基地或專門科普場所。支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本地區科普教育基地的創建認定工作。
專欄2:實施科技館體系建設項目。完善科技館體系運行機制,推進科技館展覽展品和教育活動研發與實施,建設科技館展品創意和研發平臺,制作科普影視資源,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進科技館展教共享服務,建立流動科技館展覽資源庫,開發多主題的流動展覽(不少于40個),研發科普大篷車主題車載資源(不少于20個),開發農村中學科技館模塊化資源(不少于12套),新建農村中學科技館不少于200座,依托中國數字科技館,建設科技館體系數據中心和管理服務平臺。
3. 科技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推進校內外協同的科技教育體系建設。圍繞落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積極發揮科協系統組織和資源優勢,加強學生科技教育。面向學校課后服務需求,動員組織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館體系、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陣地設施,積極提供研究性學習課程、實踐體驗活動等科技教育服務,著力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加強校外科技教育相關規范、標準研究,探索建立科技輔導員專業水平認證工作機制。促進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協同合作,探索建立中小學生科技教育體系,組織推薦優秀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中小學基礎學科教師培養培訓,推動教師提升自身科學素質和教學能力,帶動提高學生科學素質。
——深化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以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為目標,深入實施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英才計劃”),到2025年累計培養中學生5000人以上,開展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成長規律研究,建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成長數據庫,鼓勵支持各地開展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工作。深化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等競賽活動改革,建立健全競賽協調和監督工作機制,加強對青少年的科研誠信教育,擴大和提升競賽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到2025年累計參賽5000萬人次以上。
——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陣地建設。廣泛組織開展青少年科學節、科普報告、調查體驗、航空航天、科學影像節等活動,持續提升高??茖W營活動質量和內涵。建設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服務云平臺。建設英才基地、科學營地和青少年科學工作室,推動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優質科教資源向中學生開放。組織開展科技教育鄉村行活動,每年服務鄉村地區百縣千校。完善國家、省級和基層三級科技輔導員培訓體系,深入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以中小學校長、農村科學教師和輔導員為重點,每年培訓科學教師10萬人次。
專欄1:實施科普中國平臺建設項目。圍繞資源薈萃、渠道矩陣、品牌建設、運營保障等四大方面,提升科普中國信息化平臺內容品質和服務水平,強化科普人才培育和科普團隊扶持,完善科普中國傳播矩陣,建立完善科普中國運營保障機制,提升科普中國品牌影響力。
4. 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應急科普工作。聯合相關部門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堅持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應急宣傳相統一,推動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推進國家科普中心建設。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開展應急科普主題活動,推動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
——構建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推動各級科協工作重心下移,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志愿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以“三長”(基層教育、醫療衛生、農技推廣等領域的機構負責人和業務骨干)帶“三會”(基層教育、醫療衛生、農技推廣等領域的學術團體),推進科普與基層組織建設融通發展。發揮縣域科普示范引領作用,分批次認定500個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建立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年度工作報告等制度。支持各?。ㄗ灾螀^、直轄市)開展本地區科普示范縣(市、區)的創建認定工作。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以市域為重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全域科普工作。
——實施科普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著力提升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等能力,利用農村科普設施、文化設施等陣地,以“科普+”“+科普”等方式,探索農村科普與教育、衛生、文化、旅游、體育等融合服務新模式、新手段、新機制,推動各級學會資源與縣域科普需求對接。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科普組織建設,支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提升科技小院科普服務能力。組織開展高素質農民研修、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建設智慧農民平臺,強化農村重點人群培訓。
——實施城鎮社區科普提質行動。圍繞社區居民教育、健康、安全等實際需求,重點面向老年人和青少年群體,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建設科普設施陣地,經常性開展科普服務。利用社區科普館、社區書苑、文化中心、活動中心、公園科普長廊等基層陣地和設施,推動科普服務融入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實施“智慧助老行動三年計劃”,推動各地依托科技館等設施建設老年科技大學,服務提升老年人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
——廣泛開展群眾性示范科普活動。持續打造全國科普日活動大平臺。發動全國學會、地方科協和社會各界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積極營造崇尚創新和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
專欄4:實施科普服務鄉村振興行動項目。充分發揮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優勢,組織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活動。實施科普惠民服務專項,開展科普活動、技能培訓、技術指導等,助力提升定點幫扶縣、脫貧地區、新疆和西藏等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大力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實施“智惠行動”,開展學會科技志愿服務基層行等活動。
5. 科技資源科普化助力工程
——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建設。促進科研科普融合,開展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服務評價,支持和引導具有高質量科技資源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等開展科普工作。支持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發展,開展聯合體鄉村振興公益行動、公眾開放日等活動,充分發揮聯合體成員單位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動設立科普發展獎項,激發社會多元主體的參與活力。
——加強學會科普能力建設。制定新時代加強學會科普工作的意見,推動將學會科普納入科協總體科普工作中同謀劃、同部署、同實施,將科普作為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創建的重要內容納入工作考核。圍繞品牌、平臺、隊伍、科普專項、激勵獎勵、科普陣地六位一體構建學會科普服務體系。實施學會科普品牌建設計劃,支持學會結合重大科技事件、科研成果、社會熱點和重要節點,打造特色科普品牌。加強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建設,搭建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的科普工作平臺。分類制定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指導學會將學術資源轉化為科普資源。建立完善學會科普激勵機制,推動學會設立科普獎項。
——促進科普產業發展。辦好中國科幻大會,加強會地合作,搭建高水平科幻交流合作平臺,推動社會力量組建科幻產業聯合體、設立科幻獎項和產業基金,培育科幻人才,推動構建良好科幻發展生態。推進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組建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推動出臺促進科普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辦好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鼓勵地方科協、學會和企業舉辦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展示活動,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
專欄5:實施學術資源科普化項目。著力推動提升學會科普能力,舉辦學會科普交流活動,支持學會開展品牌科普活動,建設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加強科技成果宣傳,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創新主體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支持科普科幻精品創作與傳播。
6. 科普規范化建設工程
——建設科普中國“百人會”高端智庫。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依托中國科普研究所,匯聚學、研、政、產專家力量,以項目為載體,按照“核心—平臺—基地”模式,圍繞科普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通過舉辦品牌智庫活動、組織熱點問題研討、推出有影響力的智庫產品,構筑新觀點新思想新理論生產和傳播平臺,搭建連接型、合作型科普智庫網絡體系,以高水平科普政策建議服務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科普服務規范指導。開展科普規范化戰略研究,加強頂層謀劃和項目引導,編制發布中國科協科普標準制修訂計劃,鼓勵支持各級科協和學會組織加強科普工作相關標準研究和應用。充分發揮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平臺作用,推進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和標準性文件等科普標準的研究制定,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實踐指導性強的科普標準化成果,推動科普標準規范的宣貫應用。
——進一步完善監測評估體系。按照《科學素質綱要》對新時期科學素質建設的要求,突出科學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以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為基礎,強化對公民應用科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要求,形成一套全面、系統監測評估公民科學素質的評價指標和測評工具。研究建立科學素質建設能力評價指標和評估體系。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情況,為全國和地方科學素質建設提供決策參考和對策建議。
專欄6:實施科普創新與科學素質研究項目。搭建高端智庫合作平臺,圍繞科學素質測評體系建設等重大戰略方向以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重點工作,深入開展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支持建設系列基層聯系點,建設智庫基礎數據庫、基本案例庫和人才數據庫,打造智庫產品生產平臺,提供解決方案和實施路徑。
7. 科普隊伍建設工程
——加大科普隊伍建設力度。強化價值引領,加強宣傳引導和規范指導,提高專兼職科普人才的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傳播科普正能量。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校設立科普崗位。加大培訓力度,推動科技工作者和媒體從業人員科普能力提升。推進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完善評價激勵機制,支持將科普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定和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或加分項,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對科普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認可和職稱評定。
——推進科普創作隊伍發展。聯合教育、傳播等領域權威機構和專業科研機構,推動建立科普中國星空學院,為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提供提能、培訓、宣傳等服務,搭建團結服務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工作平臺。以服務科普創作者和傳播者為目標,實施科普中國星空計劃,舉辦中國科普創作大會和科普中國星空大會。
——推進科技志愿者隊伍開展科普服務。鼓勵支持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建立科技志愿服務隊,組織動員知名專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鄉村、社區等開展科技志愿服務。發展壯大老年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老科技工作者在決策咨詢、科學普及等方面的作用。
專欄7:實施推動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項目。做好《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綜合協調與服務。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專項,加強試點探索、培訓交流、案例推廣和調查研究,推動構建基層科普服務體系,組織舉辦送科技下基層、農民科學素質競賽等群眾性科普示范活動。組織開展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實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專項,建設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公共服務平臺,組織開展基地聯合科普服務活動,打造具有持續影響力和示范性的基地典型項目。組織推進科普服務規范化建設。組織和支持開展科普交流合作展示活動。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和培訓。
8. 科普對外交流合作工程
——搭建科普開放合作的國際平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賀信精神,依托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籌備委員會等組織架構,積極倡導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共同價值理念,不斷擴大科普國際朋友圈。實施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行動,定期召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研究與測評、科技場館建設和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等領域項目合作,深化科技競賽、展覽、互訪等雙邊、多邊活動交流,探索制定科普相關國際標準,建立常態化科普對外交流合作機制。
——拓展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的科普對外交流合作。鼓勵支持學會充分利用國際及港澳臺交流合作機制,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的活動和工作,拓展科普交流渠道,促進各學科領域的科技人文交流。鼓勵各地發揮自身特色優勢,積極開展科普展會、科技交流、科技體驗營等對外交流活動。
——深化國際及港澳臺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國際科學教育協調委員會機制作用,做大做強“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品牌,深化“一帶一路”虛擬科學中心建設,到2025年累計受益的國內外師生超過3000萬人次。加強青少年科技交流、科學教師培訓、科教資源推廣與引進等方面合作,組織青少年參加國際科技交流活動。開展港澳臺大學生實習體驗交流等活動。
專欄8:實施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行動項目。推進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建設,召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深入開展雙邊、多邊常態化交流合作,促進公眾科學素質建設產品和服務的國際標準建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切實履行好《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牽頭職責。加強科學素質建設綜合協調與服務,會同各地和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將各項目標任務落在實處。強化用法治思維推動科普發展,推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推動各地制修訂科普條例、出臺實施細則,推動建立更加有利于科普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體系。
——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各級科協要加強對科普工作的謀劃和統籌,推動將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任務納入國家、地方、部門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各級學會要把科普作為學會改革和服務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將學術交流、黨建活動與科普服務緊密結合,為會員參與科普活動提供更多途徑和機會。
(二)完善機制保障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專兼職科普人才和志愿者積極性,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
——加強示范引導。鼓勵和支持學會和基層科協按照實際情況創造性開展工作,加強交流,選樹典型,及時總結、適時推廣基層好經驗、好做法。
(三)加大科普投入
——積極爭取財政投入。各級科協組織要按照《科技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等相關要求,積極爭取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科普工作的政策扶持、條件支持和項目投入,逐步提高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注重加強科普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評價,確保??顚S煤褪褂眯Ч?。
——拓展科普資金來源渠道。探索發揮市場在科普資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引導社會機構、企業、個人投入科普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