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為進一步推動學會學術創新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序言
“十三五”時期,中國科協學會學術工作圓滿完成各項既定目標,重點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堅定引導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活動“兩個全覆蓋”;學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一批學會進入世界前列,被譽為全國社會組織創新發展主力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成效顯著,學科排名進入國際前5%的期刊達25種,3種進入全球百強,實現零的突破;搭建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等系列高端學術交流平臺,構建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等前瞻研判發布體系,國際學術影響力持續擴大;聯動推進“科創中國”科技經濟融合行動,130個科技服務團為65個試點城市270個產業提供服務支撐,促進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工程師水平評價國際互認取得實質性突破,學會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加強;深入開展國際抗疫合作,務實推進科技交流互鑒,國際科技治理參與度不斷擴展。
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人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創新呈現多點突破、群發突破態勢,科技工作者對學科趨勢方向研判、塑造更多先發優勢更加期待。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重構交流和傳播模式,科技工作者對便捷信息獲取和多元知識服務更加期待。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科技工作者對參與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科技經濟深度融合更加期待。疫情防控、國際科技競爭等風險明顯加劇,科技工作者對拓寬國際合作渠道、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更加期待。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學會學術工作還存在一定差距:學會發展不均衡,學科布局有待優化,聯系服務各類科技人才的方式手段比較單一;科技期刊多而不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期刊方陣尚未成形;對數字技術下的科研范式、交流方式等研究不夠,應對不足;“科創中國”數字平臺資源集成水平不高,創新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著力還不準。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關鍵時期。學會學術工作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推進學會治理改革,提升學會發展質量;強化學術引領,推動科技攻關,深化科技經濟融合;把培育創新人才擺在突出位置,搭建服務平臺,激發創新活力;推進開放合作,凝聚國際共識,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全面開創學會學術創新發展新局面,持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群團發展新境界。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群團工作、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緊扣“四個面向”,強組織、建品牌、育人才、促開放,以學術引領廣泛凝聚人心,以優化布局增強服務效能,以產學融合助力建功立業,以開放合作增進國際互信,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對學會學術工作的全面領導,用學術語言、群眾語言講好黨的創新理論,把科技工作者最廣泛、最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堅持學術引領。加強基礎前沿領域學術交流,圍繞國家急需推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定創新自信,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勇于探索、協同攻關、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
——深化組織變革。以增強發展活力為目標,破解發展難題,擴大學會數量,重構期刊體系,創新活動載體,推動數字賦能,全面提升高質量服務能力。
——強化科技支撐。堅持需求導向,發揮人才組織優勢,增進創新資源協同互動,加速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推動建設區域創新樞紐和高水平人才高地。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一流學會、一流期刊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高端學術引領能力更加突顯,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組織動員能力持續提高,支撐創新創業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一流學會建設成效顯著。推動在前沿交叉領域新成立一批學會,學會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20個學會率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流科技期刊形成矩陣??萍计诳瘜W術組織力、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國際影響力全面提高,開放創新、協同融合的期刊發展體系基本建立,10種科技期刊進入全球百強。
——學術交流質量明顯提升??萍记罢把信心芰Σ粩嘣鰪?,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學術研討的機制不斷完善,形成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十大學術活動品牌。
——促進科技經濟融合扎實有效。凝聚一大批富有創新活力的科技工作者,聚集一大批跨界創新主體,集成一大批產學研供需資源,推出一大批科技經濟融合發展典型模式。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組織架構,筑牢創新發展深厚根基
1. 完善學會學科布局
圍繞做好增量,聚焦戰略關鍵領域、新興交叉領域,推動成立一批新學會,遴選分支機構培育一批學會后備隊。圍繞盤活存量,明確“僵尸學會”“口袋學會”退出機制,推動部分學會通過重組、“借殼”實現優化更新。圍繞做大變量,擇優吸納國家級學會成為中國科協團體會員,擴大學會覆蓋面。加強全國學會與地方科協、地方學會交流合作,在組織創新、學術引領、會員發展、產學融合等方面形成聯動。
2. 打造科技期刊發展中心
協同開展科學傳播、成果評價、智庫咨詢和辦刊人才培訓,推動建立世界一流期刊共識標準,引領我國科技期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服務能力。聯合國內外科技社團和出版機構,發起成立全球科技期刊聯盟。開展科技期刊發展戰略研究,持續編制《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
3. 織密創新協作網絡
強化“科創中國”聯合體示范帶動作用,建設一批區域產業聯合體、重點產業聯合體等新型融合組織。在省市兩級設立聯合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等落地載體,織密產業創新協作網絡。推動成立學科交叉、跨界融合、開放合作的學會聯合體,支持學會聯合體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建設專業領域高端智庫。
4. 加強企業科協組織建設
推動一批國有企業、重點民營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立科協。持續強化園區科協建設,擴大對非公有制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組織和服務覆蓋。鼓勵省、市、縣各級成立企業科協聯合機構,推動重點行業成立企業科協聯合組織,適時成立全國企業科協聯合會。在未建立科協組織的企業、園區設立企業科協工作聯絡員。
(二)做強系列品牌,打造服務創新示范高地
1. 深化“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做大一流期刊矩陣
深入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擴大領軍期刊方陣,做強后備期刊梯隊,加大高起點新刊創辦力度,推動更多優秀期刊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啟動實施“全國學會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計劃”,培育一批學術共同體主導的品牌學術期刊。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數字化發展,培育若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出版機構。建立自主可控、面向國際的數字出版服務平臺和開放獲取資源平臺,促進科研論文和科學數據匯聚共享。舉辦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等系列交流活動。
2. 優化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專項,促進學會高質量發展
聚焦提升學會組織凝聚力、學術引領力、社會公信力、國際影響力,實施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專項,建立學會創新系列排行榜。落實學會黨組織政治把關機制,提升學會依法依章治理的現代化規范化水平。充分發揮戰略科學家作用,重點吸納青年、企業和海外會員。支持海外知華友華科學家及港澳臺科學家到學會任職,鼓勵學會設立國際分支或代表機構。豐富科技人才學術成長系列服務產品,設立國際科技獎項,舉薦專家擔任國際組織職務并提供穩定支持,參與國際標準研制發布。健全學會理事長選任、秘書長聘任機制,選拔熱心奉獻、公正擔當、學術威望高、社會影響力強的專家擔任學會負責人。
3. 完善重大問題難題研判發布機制,強化學術引領
聯合國內外科技組織,持續研判發布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為國家創新布局、項目立項、揭榜掛帥、集智攻關提供決策參考。著眼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研判全球重大問題與挑戰,發布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問題。開展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路線圖研究,引領科技界、產業界聯合攻關,推動破解“卡脖子”問題。支持全國學會建立面向行業的問題難題遴選發布機制,動員高層次專家深度參與。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大力營造大膽創新、勇于創造、自由平等、爭辯質疑的良好學術氛圍。
4. 做實“科創中國”,建設國家公共技術服務與交易平臺
促進“科創中國”與“雙創”深度融合,推動“科創中國”從創品牌向求實效、從搭平臺向植內涵、從擴面向提質、從提供場景向營造生態轉變,有力支撐高水平創新創造、高質量創業就業。擴展“科創中國”數字平臺服務功能,增設面向公眾的科學普及和創業就業服務內容,分級、分類建設一批合作站點,統籌高質量線下服務和智能化線上服務,做好“雙創”活動周線上支撐。持續發布“科創中國”系列榜單,開展技術路演和對接落地服務,舉辦“科創中國”產學融合會議等系列活動,引導創新主體開展跨國、跨域和跨界合作。深化試點城市建設,動態開展需求診斷,迭代重點支持產業,按需匹配服務團,導入人才技術資源,形成常態化服務機制。支持學會開展科技評價評估,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訓及職業標準研制,搭建社會團體標準孵化平臺。
(三)搭建服務平臺,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動能
1. 團結一批戰略科學家
搭建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等高端平臺,開展跨地域、跨學科研討交流,研判學科發展趨勢,探討重大科技、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問題,打造創新思想策源高地,發現培育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復合型人才,聚集一批學養深厚、學風嚴謹,具備前瞻判斷力、跨學科理解力、大兵團作戰組織力的高層次科學家。
2. 帶動一批科技領軍人才
舉辦高層次專家研討會、全國學會理事長沙龍、中國科技峰會等,突出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主導作用,圍繞國家重點產業共性技術、“卡脖子”技術和社會關注科技熱點等匯聚智力、提供對策,打造具有戰略洞察力、科技支撐力、政策推動力的智庫平臺。
3. 培養一批青年科學家
舉辦系列青年科學家沙龍、青年前沿科技論壇等活動,擴大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領域和規模,為有創新潛能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青年創新團隊搭建跨界交流平臺,引導青年科技人才主動發揮所長,挑大梁、當主角,把創新創造活力轉化為服務國家發展的能力。
4. 吸引一批海外科學家
持續吸納外籍和港澳臺科學家加入學會,參與學會治理運營,打造國際人才匯聚平臺,提升開放合作能力。支持期刊吸納國際頂尖科學家擔任共同主編、編委和審稿人,擴大國際學術交流網絡,強化期刊發展智力支撐。
5. 服務一批企業創新人才
依托全國學會、科技服務團、企業科協等,面向企業科技人員開展前沿及適用技術培訓、舉辦中國創新方法大賽、開展知識產權宣講等,支持企業科技人才參與“科創中國”平臺需求挖掘、技術推介、揭榜掛帥等各項活動,增強企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卓越工程師。
(四)拓寬交流渠道,涵養開放創新良好生態
1. 深化高端綜合系列國際交流
舉辦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世界數字經濟論壇等一批高端交流活動,推動全球科技治理體系創新變革。聯合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舉辦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等一批國際綜合會議,引領科技創新時代潮流。聚焦戰略領域和區域發展,舉辦中國科協年會。面向學術前沿、學科熱點和交叉融合領域,支持全國學會舉辦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專業性學術會議。
2. 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評價體系
支持全國學會聯合國際科技團體,分領域編制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推動目錄成果在各類科技評價活動中廣泛應用,實現中外期刊同質等效。依托專業評價機構研制全面反映科技期刊影響力的評價方法,以我為主構建全球科技期刊評價新坐標。依托臨床醫學、實驗儀器、工程技術等領域全國學會,挖掘科技工作者業績成果,建設推廣案例成果數據庫,推動建立基于實績貢獻的人才評價機制。編制《重要學術會議指南》,為科技工作者參與學術交流提供評價依據。
3. 拓展國內外創新要素對接通道
支持學會聯合有條件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將海智計劃引進人才,與向國際組織推薦人才相結合;將面向國內的國際技術路演,與面向國際的雙創海外活動周相結合;將吸引境外機構參與“科創中國”聯合體,與支持我國優秀科技企業進入國際科技組織相結合;將開展團體標準行業服務,與組織國內優秀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相結合,吸引創新要素國際國內雙向流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學會學術工作全過程,強化學會學術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意識,實施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指示批示臺帳清單督辦制度。發揮“一部兩中心一社”核心作用,優化聯系全國學會機制、服務科技工作者機制、“一體兩翼”協調機制、“三級多方”聯動機制等,推動各項任務目標落實落地。
(二)加強調查研究
堅持高端站位、國際視野,研究新形勢下學會布局、學術交流、科技創新和科技經濟融合新特點、新問題。深入調查一線科技工作者急迫需求和全國學會分支機構與地方學會現實困難,總結實踐首創經驗,推動形成新機制新舉措。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
以“科創中國”數字平臺為依托,加強“科創中國域”信息化建設,打通與全國學會、地方科協、有關部委等信息共建共享通道,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四)加強評估激勵
做好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和績效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學會排行等考核指標,用好經驗好做法正向激勵,用突出問題和存在差距反向倒逼,以評促改、以評促建。加強規劃與年度計劃、重大專項協調銜接,確保規劃各項任務目標有序實施、分步實現。
(五)加強隊伍建設
培育高質量、專職化學會運營團隊,推動建立社團職級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快數字化服務管理進程。培育國際化、復合型期刊編輯出版人才。強化科技聯絡員、技術經理人培訓,培育科技經濟融合專業服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