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曹曄助理教授作了題為“非線性系統約束控制與應用研究”的報告,介紹了近年來在狀態約束和性能約束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相關約束控制方法在建筑機器人領域的應用。
曹曄助理教授作報告
南方科技大學王建坤助理教授作了題為“AI-driven Robot Task and Motion Planning”的報告,詳細介紹了機器人任務和運動規劃的理論與應用,涵蓋視覺-語言人機交互及復雜物體操作的實際案例。
王建坤助理教授作報告
清華大學楊赟杰助理研究員作了題為“傾轉旋翼飛機動力學建模及控制”的報告,介紹了傾轉旋翼飛機在高速巡航與垂直起降中的優勢及廣闊應用前景,總結了不同構型傾轉旋翼飛機的動力學建模方法和控制策略,展示了該領域的近期研究進展。
楊赟杰助理研究員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雋副研究員作了題為“面向惡劣成像環境的魯棒視覺智能感知”的報告,探討了視覺感知在自主無人系統中的重要性及其面臨的挑戰。通過深度強化學習和提示學習等前沿AI技術,對成像、質量增強和評估進行深入研究。
王雋副研究員作報告
江南大楊杰龍副教授作了題為“多智能體網絡半監督與無監督學習淺談”的報告,探討了多智能體網絡的半監督和無監督學習,提出了TSLG和CGNN模型,并在傳感器網絡、社交網絡等領域展開了無監督學習的研究。
楊杰龍副教授作報告
湖南大學華和安副研究員作了題為“空中機器人學習驅動的規劃控制與集群協同”的報告,從低空經濟需求出發,詳細介紹了空中機器人在運動規劃、智能控制、集群協同等技術難題方面的進展和應用前景。
華和安副研究員作報告
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李玉珂作了題為“自動駕駛復雜電磁環境下的智能雷達波形設計”的報告,討論了自動駕駛環境中多樣化動態目標及復雜電磁干擾對傳統波形設計的挑戰,提出了多普勒魯棒和欺騙性干擾魯棒的智能優化波形設計方案,有效應對高速移動場景和多雷達環境中的漏檢與虛警問題,為高質量目標檢測提供技術支持。
李玉珂副教授作報告
北京理工大學李卓副教授作了題為“面向時空信號場探測的無人系統軌跡規劃方法”的報告,從低空經濟需求出發,詳細介紹了空中機器人在運動規劃、智能控制、集群協同等技術難題方面的進展和應用前景。
李卓副教授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晨副研究員作了題為“面向腦功能疾病患者的智能康復輔助系統研究”的報告,闡述了評估與訓練一體化的智能康復系統,包括康復輔助機器人平臺的研發、自適應人機交互方法,以及神經肌骨多層面功能障礙的精準分析。
王晨副研究員作報告
華中科技大學劉驍康副教授作了題為“Rank-one perturb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DC Microgrids: Stability analysis”的報告,基于一階擾動問題,探討其在正穩定矩陣上的應用,并將理論應用于直流微電網的穩定性分析。
劉驍康副教授作報告
蘇州大學陸波副教授作了題為“面向腔鏡手術子任務的機器人智能自主關鍵技術研究”的報告,聚焦在手術機器人的自主導航和任務操作方面的研究,探索AI與機器人在微創手術中的應用。
陸波副教授作報告
中南大學潘冬副教授作了題為“多源視覺協同的高爐鐵口鐵水流溫度場在線檢測方法及應用”的報告,提出了在復雜環境下基于多源視覺的溫度場檢測方法,提升了鐵水流溫度的實時檢測精度。
潘冬副教授作報告
北京理工大學黃銷助理教授作了題為“動態受限環境下機器人雙臂協調操作與人機安全協作控制”的報告,探討了機器人在復雜未知環境中自主完成仿人靈巧操作的挑戰。報告提出了一種基于約束投影矩陣的多任務靈巧運動規劃方法,介紹了模型預測軌跡引導的無模型強化學習策略,提高機器人技能學習的效率和適應性。
黃銷助理教授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佳星副研究員作了題為“面向運動功能重建的腦機協同主動康復技術研究”的報告,針對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康復,探討如何增強神經參與,實現更有效的肢體功能恢復。
王佳星副研究員作報告
北京大學崔洋洋助理研究員作了題為“控制力矩陀螺精細抗擾控制方法”的報告,介紹了控制力矩陀螺在我國空間站建設和航天器大機動等重大航天任務中的關鍵作用。報告分析了其性能受剛-撓-機-電多來源復合干擾的影響,并探討了在“時間、空間、算力”等約束條件下,實現精細抗擾控制的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
崔洋洋助理研究員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雨桐副研究員作了題為“面向長尾數據的缺陷檢測與異常檢測方法研究”的報告,強調了缺陷檢測和異常檢測在工業制造與交通運輸中的重要性,探討了如何提升模型對罕見異常的檢測能力,并提出了一種兼顧召回率與準確率的創新算法,為相關領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支持。
王雨桐副研究員作報告
國防科技大學陳謝沅澧副教授作了題為“動態環境中智能移動機器人魯棒自主定位”的報告,介紹了課題組在動態目標識別、語義定位、閉環重定位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旨在提升機器人在動態場景中的定位能力。
陳謝沅澧副教授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健副研究員作了題為“智能仿生機器海豚的運動優化與跟蹤控制研究”的報告,面向機器海豚的多模態運動特性,報告了仿生機器海豚的運動優化、軌跡和地形跟蹤等控制研究成果。
王健副研究員作報告
北京科技大學王志闖副教授作了題為“長續航仿鷹撲翼飛行機器人系統設計與優化”的報告,介紹了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以鷹為仿生對象,提出了一種基于質量分配和能耗估計的仿鷹撲翼飛行機器人設計方法,并使用該方法設計了一款負載能力大、續航時間長、可操作性強、穩定性高的仿鷹撲翼飛行機器人。
王志闖副教授作報告
南開大學陳盛泉副教授作了題為“細胞異質性刻畫與細胞類型辨識方法研究”的報告,重點介紹了在處理高維、高噪聲、稀疏性的單細胞數據方面,通過無監督和弱監督學習,研究數據增強和離散表征方法,以實現細胞異質性刻畫和基因調控解析。
陳盛泉副教授作報告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余萬科教授作了題為“基于分布不相似度和Lasso懲罰的無監督故障檢測與診斷”的報告,介紹了無監督故障檢測方法的現存缺陷。提出了一種新方案,通過帶Lasso懲罰的非凸優化最大化數據集間的分布差異,展示了如何將該優化問題轉化為迭代凸優化,利用KKT條件簡化問題,并采用可行梯度方向法求解,驗證了該方法的優越性。
余萬科教授作報告
北京交通大學張慧講師作了題為“面向智能機器的車路群智協同研究與實踐”的報告,介紹了現代城市交通系統中復雜場景對交通管理和智能交通系統的挑戰。探討了利用多視角和多模態信息進行協同感知的重要性,介紹了基于注意力機制的方法,實現多模態信息的融合,并討論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對交通場景的高層次理解。
張慧講師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趙成副研究員作了題為“Tracking Performance and Antidisturbance Ability of PID Control”的報告,討論了廣泛應用的比例-積分-微分控制器跟蹤性能和抗干擾能力。關注于一類基本二階非線性隨機控制系統,分析了PID控制器在應對模型不確定性和外部干擾時跟蹤時變參考信號能力。展示了如何選擇PID增益以確保系統在均方意義上穩定,證明了穩態跟蹤誤差的上界與參考信號和干擾變化率及隨機噪聲強度成正比。
趙成副研究員作報告
會議中,任鵬舉教授、司小勝教授、和望利教授和孟敏教授先后對青托項目給予了詳盡點評,肯定了各位青年科技人才的研究,并強調大家在科研工作中要找準定位,聚焦主責主業,做出有特色的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