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國自動化大會衛星會議“智能健康與生物信息”成功舉辦。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張學工教授主持,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侯增廣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葉凱教授、浙江大學牟穎教授、清華大學江瑞副教授四位專家受邀做專題報告。隨后,張學工教授介紹“智能健康與生物信息專委會”籌備工作進展,回顧了維納、錢學森關于生命系統控制的深刻認識,提出生命系統的研究是自動化學科的重要初心、對醫療健康做貢獻是自動化學科的重要使命。與會專家對成立專委會表達了極高的熱情和強烈支持,認為自動化與健康、生物的交叉研究是自動化學科重要的發展方向,希望專委會能為學科發展、人才培養起到推動作用,為人民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侯增廣研究員作“醫療機器人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專題報告。首先,報告中提到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在快速發展,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結合醫療和康復機器人的前沿技術與實際應用,闡述相關領域的機遇與困難問題,包括康復機器人、精確感知與控制、閉環智能的挑戰、腦機接口等方面,以及對未來發展的若干思考。
侯增廣:醫療機器人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西安交通大學葉凱教授作“基因組變異檢測方法及其應用”專題報告?;蚪M結構變異是大片段DNA序列的重新排列,相比單堿基替換變異,結構變異個數少但功能影響更顯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基因組小尺度變異研究的飛躍。然而,由于結構變異高發位點序列重復度高且變異長度往往大于測序數據長度,傳統基于統計學框架的計算方法難以確定結構變異的位點、大小、類型、基因型,嚴重阻礙深入探究生物性狀進化和疾病發生機理。針對以上難點問題,提出基于數學模型、模式識別的計算方案, 開發出系列變異計算方案,并在國際國內項目中使用。
葉凱:基因組變異檢測方法及其應用
浙江大學牟穎教授作“基于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分子精準定量”專題報告。單分子計數技術可使掩藏在群體信息中的每一個微弱信息得以體現,可以實現生物分子絕對定量。微流控技術具有微型化——芯片僅幾平方厘米;自動化——進樣、混合、檢測由微流控自動實現;集成化——多個功能一張芯片實現;在微小體系中,反應速度快、檢測時間短,這些為生物分子精準定量提供了一個新平臺?;谖⒘骺丶夹g的生物分子精準定量技術為解決這類難題提供了一種新途徑,以其敏感度高(單分子)、準確性好(絕對定量)的獨特優勢為精準醫療提供一個新工具。
牟穎:基于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分子精準定量
清華大學江瑞副教授作“DeepX破譯基因調控的深度學習方法”專題報告。理解基因調控的規律是研究人類表型多樣性、解析復雜疾病致病機制的基礎。近年來新一代深度測序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大規模獲取基因組序列、基因組表觀狀態、基因表達成為可能,也使得如何運用機器學習的最新成果分析這些數據成為一個研究熱點。針對識別序列調控元件、解析基因調控模式、探索疾病致病機制的路線遞進地開展研究,發展了一套整合基因組序列與表觀基因組信息的深度學習方法論,為運用機器學習的最新成果研究生物系統的內在規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江瑞:DeepX破譯基因調控的深度學習方法
隨后召開了“智能健康與生物信息”專委會籌備會議。首先,張學工教授作“從自動化看智能健康與生物信息”專題報告。報告中提到,對生命系統的研究是自動化學科的重要初心、對醫療健康做貢獻是自動化學科的重要使命,而成立智能健康與生物信息專委會是中國自動化學會的重要發展舉措。希望專委會能立足信息、控制、系統、智能科技,探索生命奧秘、造福人民健康、推動學科發展。隨后,與會專家學者紛紛發言,針對專委會的組織架構、如何發揮專委會作用、如何凝練學科方向、專委會的特色與定位、專業教育與科普宣傳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討論。
來源:大會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