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作為中國自動化大會(CAC2019)的衛(wèi)星會議,由東北大學趙勇教授和孟凡利教授組織的專題Workshop----“智能感知與先進檢測技術”獲得圓滿成功。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類傳感器如今大大拓展和延伸了人類對復雜多維度信息的感知和處理能力,并作為人工智能和物聯(lián)網技術的神經末端,成為構筑未來智能世界不可或缺的基本組成單元。隨著新型納米材料、和微納米集成及制造工藝的迅猛發(fā)展,各種新型的智能感知和先進檢測技術受到廣泛的關注,并成功應用,推動了工業(yè)、農業(yè)、軍事、醫(yī)藥等領域的智能化發(fā)展。本次Workshop邀請了國內傳感與檢測技術領域的六位杰出教授做邀請報告,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和企業(yè)聽眾的廣泛關注。
天津大學長聘教授李醒飛做了《磁流體動力學微角振動傳感器的制造與應用》專題報告。報告深入探究了MHD微角振動傳感數(shù)學物理模型和誤差模型,設計了單軸高頻微幅振動標定和本底噪聲測試系統(tǒng),在遠距激光武器和深空激光通信穩(wěn)定平臺、遙感圖像抖動補償、快速尋北儀、高動態(tài)寬頻IMU、汽車碰撞檢測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自主開發(fā)的MHD微角振動傳感技術平臺和3代MHD微角振動傳感器樣機,被成功運用在國際空間項目中。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北大學劉俊教授,做了題為《極端環(huán)境下的特種傳感器件與測量儀器》的專題報告。該報告以國家重大工程和重點型號需求為牽引,主要圍繞研究團隊近年來在高沖擊、高旋轉、高動態(tài)等極端環(huán)境下的特種傳感新機理、新器件及新儀器的研究成果進行討論。重點討論光量子高精度傳感器件、MEMS超高量程角速度及和陀螺儀等特征傳感器件的設計、制造與集成關鍵技術,以及新型特種測試儀器的集成方法。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吉林大學盧革宇教授針對《汽車傳感器的構建》,做了專題報告。報告針對氣體傳感器在燃油車排氣污染物處理與監(jiān)控、燃料電池汽車燃料品質監(jiān)控以及H2安全管理等重要應用,從傳感材料設計與制備、器件的結構設計與實現(xiàn)、傳感機理研究以及傳感系統(tǒng)構筑等方面進行探討。重點介紹基于穩(wěn)定氧化鋯的混成電位型NOx傳感器、基于NAFION的CO電流型傳感器和微結構H2傳感器。
電子科技大學程玉華教授,帶來了《電磁成像無損檢測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的專題報告。報告針對電磁磁光成像、電磁脈沖渦流陣列成像、電磁脈沖紅外熱成像等無損檢測關鍵技術,提出了多模態(tài)融合檢測方法,借助磁光成像獲得高速可視化空間磁場分布、電磁脈沖紅外成像得到2維電場分布、電磁脈沖渦流成像提高深度檢測性能,通過將三種技術多模態(tài)融合,可實現(xiàn)材料電磁熱性能的3維重構,為材料完整性的準確評估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文玉梅針對《自供電/RF供電傳感器及傳感網絡》做了精彩報告。報告介紹了自供電傳感和通用無源無線傳感技術目前的研究態(tài)勢和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重點針對環(huán)境能量的不確定性,采用發(fā)射電磁波為電阻、電容、電感、固態(tài)振蕩器型等各種無源傳感器驅動電路提供工作電源,并且無線獲取敏感信息,解除電源及能量源的供給限制,真正實現(xiàn)不受環(huán)境限制的無線傳感和通用的移動測量儀器裝置。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東北大學趙勇教授與與會專家分享了《高分辨力大量程海水溫鹽深光纖傳感方法》的報告。報告聚焦海水溫鹽深剖面測量這一前沿熱點問題,介紹研究團隊利用光纖傳感技術在實現(xiàn)多參數(shù)一體化、高分辨力、大量程海水溫鹽深檢測中所做的初步工作,光纖傳感技術具有遠距離在線測量,傳感探頭無需供電,成本低等優(yōu)勢,可以為海洋參數(shù)探測提供一條新的技術路線。
來源:大會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