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2019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暨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之“服務機器人”專題論壇在紹興柯橋成功舉辦,論壇主席、上海交通大學王景川副教授主持。
專題論壇共邀請了十位領域內的專家,從醫療裝備、機器人視覺、醫療感知、工業智能等方面進行報告,并同參會代表進行充分交流,共同探討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前景。
今天第一位作報告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殿生教授,報告題目為“智能護理機器人技術發展思考”,他從老齡化挑戰、護理機器人、護理機器人的思考與展望三個方面展開報告,提出面向臥床老人的生活和娛樂等輔助需求,攻克護理機器人機構設計、環境感知、定位和導航、目標識別與操作、人機交互安全等關鍵技術,研制出具有取物、開門和提醒功能的保姆型護理機器人工樣機,并在養老院示范。
上海交通大學曹其新教授為大家帶來的報告是“機器人技術在醫療裝備中應用”,他提出隨著社會老齡化和環境惡化,各類慢性病、惡性腫瘤等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醫療機械需求大幅上升,趨勢預計未來15年十醫療機器人增長牛市,中國將成為國際上第一大市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高端核心技術、健全專利保護措施、嚴密檢測體系地位及市場無法撼動。相對,配藥專送、監護康、助老助殘這一新興行業,目前中國加大研發力度,可實現彎道超車。
清華大學劉莉教授在題為“機器人創新設計實踐教學研究”中指出了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如何在實驗中學習新知識、機器人-多學科交叉。應對挑戰提出探究課、SRT科技競賽相銜接的教學模式,構建針對“錢班”卓越拔尖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等教學研究內容。
英特爾研究院技術合作與戰略總監王鵬博士帶來題為“邁向云端融合的服務機器人4.0時代”的報告,指出目前從機器人本體到云端大腦,服務機器人現有模式不能滿足未來需求,需從機器人個性化智能交互和規模化部署,打造面向未來的云端融合能力。5G低延遲、高寬帶高可靠性的傳輸,集合邊緣計算助力機器人規模化部署,與生態伙伴聯合推進服務機器人創新。
山東優寶特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永博士的報告題目是“四足仿生機器人及應用”,報告主要介紹四足仿生機器人的特點、研究現狀以及未來應用領域方向等。從離散落腳點、多自由度和多肢體三個角度闡述腿足式機器人具有適應復雜多變地形以及適應不同地面狀況的優勢,指出四足仿生機器人關鍵技術問題是仿生機構的設計、關節驅動的設計、平衡控制與抗擾動等。
上海交通大學王賀升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機器人視覺伺服與應用”,視覺控制是基于視覺反饋的引導與定位,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直接視覺伺服控制則適用于高精度高速動態控制任務中。提出“深度獨立交互矩陣”概念,實現深度信息解耦,線性化圖像速度映射,為自適應律設計提供基礎。
接下來帶來報告的是上海大學袁建軍教授,報告題目為“工業機器人協作化”,提出沒有時間驗證本體的可靠性,協作在于算法而非本體。協作要分層定規則,安全規范層級:多級安全規范規則,操作規范層級:多級操作規則,應用領域層級:多級應用劃分。最后指出“在別人還在尋找協作機器人的應用的時候,我們至少做到正在應用的工業機器人協作化”。
浙江大學劉勇教授帶來的是題為“機器感知-從機器人到工業智能”的報告。主要是從自主移動智能機器人的感知、工業智能感知、和其它相關感知來闡述。提出移動機器人面臨的復雜場景為輪式里程計打滑、對抗復雜環境、北斗定位環境以及環境的劇烈晃動導致的定位失敗,后續進行了從裝配線智能監控系統、機械臂控制、電梯進出人數統計等案例講解。
蘇州大學楊湛副教授,報告的題目為“納米操作機器人及應用”,主要報告了納米操作機器人應用研究和未來的納米操作機器人。
最后一個報告是來自于小i機器人生態戰略咨詢部陳暉總監,題目為“AI賦能:從0到1還是從1到N”,由于人們的認知盈余促進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形成了整個社會的去中心化的格局,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將由屏幕、共享、注意力和流動這四個元素驅動。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必須克服兩大關鍵阻力:“搜索阻力和位置阻力”,在克服這個阻力的過程中,如何通過AI賦能是關鍵。
學會秘書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