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崇昭:基于智能感知的協同探測
西安交通大學的韓崇昭教授作了題為“基于智能感知的協同探測”的專題報告。韓教授指出一個有效的人工智能系統是基于其感知、記憶和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自適應及自主的行為能力等。具有在復雜戰場環境中的動態智能感知能力,就需要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將跨時空的同類和異類傳感信息進行匯集和融合,才能通過記憶、學習、判斷和推理,以達到認知環境和對象類別與屬性的目的。
文成林:設備故障特征的人工智能規則化知識表示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文成林教授作了題為“設備故障特征的人工智能規則化知識表示”的專題報告,文教授在報告中指出航空發動機是國之重器,盡快在這一領域實現突破,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和重大需求。但目前我國在故障診斷的基礎科學研究不足,嚴重制約著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為此,應聚焦航空發動機故障診斷方面瓶頸問題的科學基礎,強化需求目標導向和成果應用銜接,重點解決航空發動機故障診斷中具有共性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
胡慶雷:分布式航天器自主控制技術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胡慶雷教授作了題為“分布式航天器自主控制技術研究”的專題報告。胡教授介紹了分布式航天器所面臨的各類工程實際問題及控制系統設計難點;依據任務類型不同,以臨近操作自主控制和多航天器系統協同控制兩方面為切入點,針對翻滾目標接近/抓捕、微小伴隨衛星規劃、多星協同觀測等典型任務,介紹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
段志生:復雜網絡同步與多智能體一致性及其應用
北京大學段志生教授作了題為“復雜網絡同步與多智能體一致性及其應用”的專題報告。主要介紹了兩類復雜系統控制問題:復雜網絡同步與多智能體一致性,以統一的觀點處理這兩類問題,并且指出一些特殊的間歇同步現象,討論多智能體一致性中的有限時間一致性與事件驅動控制問題。進一步討論未來可能的應用,包括無人機編隊、衛星編隊、多關節機械臂與機械腿控制等。
潘泉:變分貝葉斯聯合優化及應用
西北工業大學潘泉教授作了題為“變分貝葉斯聯合優化及應用”的專題報告,梳理了近年來信息融合理論的發展方向,分析了信息融合處理系統中存在的非線性、多模式、深耦合、網絡化、高維數和未知擾動輸入等問題,討論了現代信息融合處理系統中聯合優化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系統介紹了解決聯合優化問題的主要方法,包括聯合檢測與估計、聯合聚類與估計、聯合關聯與估計及聯合決策與估計等,給出了變分貝葉斯辨識、估計與優化的統一框架,以及融合處理一體優化方法。通過天波超視距雷達等應用案例,給出了多模式多傳感器多目標場景下變分貝葉斯跟蹤問題求解的一般性描述。最后討論了變分貝葉斯理論在信息融合領域的開放問題和未來研究方向。
沈曉靜:Sensor Selection Fusion for Target Tracking in Large-Scale Sensor Networks
四川大學沈曉靜教授作了題為“Sensor Selection Fusion for Target Tracking in Large-Scale Sensor Networks”的專題報告,介紹了在大規模傳感器網絡種,面向目標跟蹤的帶線性等式及不等式約束的傳感器選擇融合問題。提出了廣義信息濾波器,并針對噪聲相關及不相關的情況分別進行了分析探討與性能評估。
來自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師生宣讀了論文,與同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與探討。
與會的同行表示,此次會議是珍貴的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專家們精彩紛呈的報告,讓人受益良多。專題主席潘泉教授及孫長銀教授對各位專家及與會者對論壇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至此,本次專題論壇圓滿結束。
學會秘書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