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自動化學會承辦的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具身智能機器人”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具身智能機器人自主性與智能演進等前沿議題,匯聚了來自人工智能、機器人學、控制理論、機器視覺等跨學科、跨領域7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在智能制造、智慧醫療、自動駕駛及家庭服務等領域的變革性應用與發展路徑。
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于海斌擔任論壇主席。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教授陳虹,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監事長、安徽大學教授孫長銀,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秘書長、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研究員王大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丁希侖,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南開大學教授方勇純,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段海濱,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蘭旭光,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賀升,中山大學副教授劉陽,清華大學副教授唐彥嵩,中山大學副教授譚寧等多位專家學者受邀出席并作報告。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越超,山東大學教授田國會,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付宜利,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曹政才,清華大學教授徐靜,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浩,北方工業大學教授王晶,蘇州大學副教授孫榮川,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永明也帶來了精彩分享。
大會主席于海斌院士深入剖析了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復雜動態環境中實現自主有效行動所面臨的挑戰與突破方向,強調了其在推動產業變革中的核心作用,并重點介紹了《機器人》期刊的最新動態與發展愿景。
于海斌院士介紹《機器人》期刊
陳虹教授帶來的報告“汽車駕駛自動化”,分析了汽車控制與智能系統的特征,討論機器對人類駕駛員感知、決策、規劃與執行的增強或替代,介紹關鍵技術及案例。
陳虹教授作報告
孫長銀教授在“試錯驅動具身智能學習與進化”報告中深入探討了具身智能在無人系統控制中的應用,展示無人系統環境交互、自主學習和優化決策等技術,使無人系統能自適應開放動態環境并精確執行任務的最新研究進展與產業前景。
孫長銀教授作報告
王大軼研究員分享了題為“基于觀測能力定量表征的序列圖像自主導航技術”的報告,該報告針對資源強受限無人系統,以觀測能力的定量表征為理論創新突破口,以序列圖像的優化構建和信息優選為關鍵技術突破口,為實現空間飛行器安全可靠自主運行作出重要貢獻。
王大軼研究員作報告
丁希侖教授帶來了題為“基于融合仿生的多模態智能攀巖機器人”的報告,講述了團隊近年來面向巖質星球探測任務對機器人攀附技術的需求,以及對巖石表面附著技術與攀巖機器人開展的研究工作,展示了多模態自適應攀巖機器人及其應用成果。
丁希侖教授作報告
方勇純教授以創新的視角,通過“雙重欠驅動飛行吊運系統建模與控制”報告,以單機固定繩長單級擺動系統為出發點,根據飛行器數量、繩長可調節性、負載擺動狀況的區別,進而介紹多機協作、變繩長和具有二級擺動特性系統的控制方法研究。
方勇純教授作報告
段海濱教授分享了“鷹鴿群智啟發的無人機群組決策演化控制”這一前沿課題,結合自然界中鷹鴿的特殊行為機制,闡述了從鷹鴿智能對抗博弈的生物學機理和啟發,給出了鷹鴿集群博弈的無人機群組決策演化控制理論和方法,對仿生無人機群組決策演化控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討論和展望。
段海濱教授作報告
蘭旭光教授帶來了“具身智能的挑戰與邊界:物理世界模型構建與因果推理”的前沿報告,介紹了具身智能的內涵和發展現狀,特別是機器人在物理世界行為智能方面的進展和面臨的挑戰,并分析了具身智能的邊界。
蘭旭光教授作報告
王賀升教授在“機器人視覺導航與操作”報告中,對服務機器人產業與技術發展現狀、所面臨的難點進行概述,介紹了團隊長期攻關移動與操作中核心技術難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王賀升教授作報告
劉陽副教授在“因果價值驅動的具身感知-規劃-執行世界模型”報告中,系統闡述了具身智能的技術框架,通過現實世界驗證實現價值驅動的策略泛化,提升智能體的環境適應性和任務執行可靠性。
劉陽副教授作報告
唐彥嵩副教授在“基于三維世界模型的機器人操作”報告中,圍繞三維表征學習、世界模型預測、基于模型的策略學習等關鍵環節介紹了最新的研究進展,并展示該系列技術在服務機器人等實際應用場景中的落地與成效。
唐彥嵩副教授作報告
譚寧副教授分享了“具身小腦:柔性連續體機器人通用控制”報告,回顧了連續體機器人控制技術的分類和國內外研究發展歷程,并匯報了在連續體機器人的通用控制器設計方面的研究成果。
譚寧副教授作報告
論壇以“具身智能技術的場景應用、痛點與發展前景”進行了圓桌對話。田國會、付宜利、王晶、孫榮川、譚寧五位跨領域專家深入交流了具身智能在特定場景落地的機遇與挑戰,共同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未來發展指明了突破方向。
圓桌對話
本次“具身智能機器人”專題論壇促進了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在具身智能機器人自主性與智能演進等核心議題上凝聚了重要共識,為該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拓展提供了寶貴的新思路與新方向。